無論七座或六座,VWCV ID. Buzz Pro S 都是最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存在!

無論七座或六座,VWCV ID. Buzz Pro S 都是最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存在!

202410月在台問世以來,ID. Buzz憑藉著市場唯一的純電MPV車型展現獨特性。不可諱言的,ID. Buzz確實是VW集團邁向純電未來道路上的成員之一,但同時也因電驅特性的加持,讓擁有大空間需求的MPV車款多了幾個燃油MPV車款所無法取代的優勢,如靜止時可在不排廢氣狀態下持續提供車內空調系統此功能,相信對於許多有著長時間待在車內需求的MPV車主而言,絕對是再加分不過的功能了。

此次試駕車款為 VWCV ID. Buzz Pro S 六人座車型,售價與七人座相同為 239.8 萬元。
此次試駕車款為 VWCV ID. Buzz Pro S 六人座車型,售價與七人座相同為 239.8 萬元。

當然,若只有簡單的從油轉電,那ID. Buzz絕對不會只有當前的高聲量,VWCV聰明的利用電驅結構較油車更簡單化的特色下,將ID. Buzz外型大做文章,不僅將過往經典T1車型基因導入,更將座艙內的設計盡可能的活潑化、生活化,並延續了多年來T型車對於空間規劃的效率與貼心,就此造就出一款兼具顏值、舒適度與特色的純電MPV車款。你無須擔心車宿內的空調舒適度問題,在路邊或停車場等人時也無需擔心怠速問題。

而此次試駕的六人座車款,完整的延續七人座體驗的所有優點,且將第二排座椅從三人座改成了獨立雙座設計,缺點自然是最高乘載人數從七人座降至六人座,但對於車內乘員的移動便利性確實加分不少,第二三排乘客可利用第二排座椅中央通道移動,且因第二排獨立座椅內側增加了扶手功能,搭配上同樣可以前後滑移、椅背角度調整、傾倒等機制,在乘坐舒適度提升之際,也沒因此影響空間變換度。唯一差異就是當第二三排座椅全數傾倒後,六座車型中央會有些許的空間空缺,平整度較七人座車型差上一些。

當然,這就是各取所需的問題了,喜歡第二排座椅獨立性與舒適度以及中央通道,又沒有一定要七座需求的買家們,在相同價位下可直接選擇六座車型。但若喜歡將座艙內乘坐空間極大化運用的買家們,那無疑的就是七座車型瞄準的族群了。

除了上述的座椅與空間機能運用差異外,ID. Buzz Pro S七座與六座車型無其他差異,車身尺碼同樣是4962x1985x1924mm,軸距長度也同樣為長軸版的3239mm,行李廂空間透過第二三排座椅的調整,可在306~2469L間彈性調整。一樣搭載86kWh可用容量的鋰離子電池,透過後軸同步式馬達的輸出,286ps最大馬力結合560Nm峰值扭力的水準,帶動這2692kg的大傢伙在起步加速時毫無懼色,依舊展現電動車隨傳隨到、虎虎生風的加速性能,原廠數據7.9秒就可完成0-100km/h加速過程的實力,在實際使用下讓人滿意不已,對於一款以多人承載為主要任務的MPV車款而言還能有此性能,絕對是ID. Buzz Pro S另一加分價值。

油門與煞車踏板採用類似音響控制介面的播放與暫停鍵設計。
油門與煞車踏板採用類似音響控制介面的播放與暫停鍵設計。
受惠於電驅的特色,可於 7.9 秒內完成 0-100km/h 加速過程。
受惠於電驅的特色,可於 7.9 秒內完成 0-100km/h 加速過程。

論及充電效能與續航力表現,也同樣與七座車型無異,86kWh可用電量透過200kW最大充電效率充電,10~80%充電所耗時間最短為30分鐘,續航表現以WLTP規範而論,最佳為487km。若以當前電動車充電科技而論,確實ID. Buzz Pro S並非最頂的規格,但其實並不影響實用性太多,且市場也沒有同級純電MPV選項,這也是為何標題所述,ID. Buzz Pro S仍舊市場最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存在。

車機可顯示當前電量狀態與充電相關資訊。
車機可顯示當前電量狀態與充電相關資訊。

要論整體行車過程的感受,最需要適應的,並非是電驅的動力輸出特性,畢竟就算切換到擁有最大回充力道的B檔,放開油門湧現的制動力道並不會難以掌控與適應,反而是制動力的拿捏,需要較深踩煞車踏板才會有明顯煞車感受。雖然以煞車規格而論,後軸鼓煞設計理當不會影響太多制動力道,但以Volkswagen集團所有配備後鼓煞的電動車都有相似的腳感,這一點可能就需要原廠工程師要如何針對此點進行調校,方才能讓人擁有較好的煞車控制,並減少長途開車時的腳力負擔。

後軸採用鼓煞規格,對於煞車腳感影響頗爲明顯。
後軸採用鼓煞規格,對於煞車腳感影響頗爲明顯。

綜合上述,身價239.8萬的ID. Buzz Pro S確實有其魅力,但當此文章產出之際,VWCV更於台灣追加了要價269.8萬元的ID. Buzz GTX高性能版本,不僅有著專屬性能外觀與內裝裝扮,更有著340ps最大馬力與前後軸的雙馬達配置,配備當家4Motion四驅科技。不過因電池容量並無提升,續航力則降至379km水準。性能與續航力之間的權衡會不會成為取決魅力的關鍵?後續的是車報導,再見分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