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燒不出台灣發展汽車工業轉機?但電動車與自駕車可以
從 2019 年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路延燒到 2020 年的第一季仍不見停歇,扮演「世界工廠」角色,更立下「中國製造 2025」 目標的中國,更因為採取嚴格控管的防疫措施,讓民眾的自由移動受到限制,也影響了製造業工廠的復工以及產能。同時,由於中國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讓各產業鏈的零組件供應商都相中中國,在中國設立主要的生產基地,肺炎疫情的延燒,也讓這些零組件供應商的生產受到影響,無法準時交貨,導致末端的組裝廠調整產能,甚至亮出停工危機的狀況也正在發生。
不過,由於外界預期肺炎疫情只是短期的效應,儘管可能在零件採購與產地佈局方面多考慮避險因素,待病毒流行減緩,甚至抗病毒藥物與疫苗研發之後就會停歇,中國的廣大市場以及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中國仍將會是汽車產業相當重要的零組件生產中心。也就是說,肺炎疫情的爆發,就汽車業而言,調整產業鏈佈局,甚至為台廠帶來更多機會的可能性並不高。但是,目前汽車業所面臨的重大變革,卻是百年難得一見,讓台灣廠商在汽車產業嶄露頭角的大好機會。
百年歷史,造就極高進入門檻
源起於百年以前歐洲的汽車產業,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內燃機不但是當前汽車的主流動力選擇,更是設計的核心所在。由於內燃機扮演動力來源角色,再加上體積與重量都相對較高,汽車的設計,往往是決定了動力佈局,在圍繞著動力佈局設計其他部分。但是,由於引擎系統的結構複雜,設計以及製造都有相當的門檻,汽車產業鏈中,雖然新興工業國家很容易切入周邊,例如:內裝、燈具、機殼等等的供應鏈,卻很難創造出與傳統汽車工業強權分庭抗禮的引擎動力系統。不但難以在汽車的核心領域抗衡,更造就汽車產業強者恆大的生態。
放眼全球車市,佔據領導位置的,不是來自汽車發源地的歐洲,或者最早導入生產線模式的美國,就是跟依靠著模仿歐美模式而崛起的日本,以及以國家隊模式發展的韓國品牌與汽車集團。新興國家雖然有發展自主汽車品牌的企圖,卻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甚至日本手中而走的相對辛苦。以台灣為例,裕隆集團一直有著讓汽車產業在台灣生根,打造台灣自主汽車品牌的雄心,路途卻相對艱辛。
不過,隨著汽車產品走向數位化,車內電子產品比例上升,不僅是音響、導航等配備的逐漸普及,包括觸控螢幕、數位儀表板等也大量出現,長期處於電子產業前段班位置的台灣,也看見了切入汽車供應鏈的新契機。但是,汽車產業與電子產業對於產品的思維與產業文化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不只產品週期的長短不一,也容易陷入本位思考,造成電子產業切入汽車供應鏈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儘管台灣電子產業的競爭力名列前茅,卻難以搶佔汽車產業供應鏈中車用電子系統的核心位置。
電動車與自駕車將掀起汽車產業重新洗牌
然而,這樣的產業版圖目前正在發生改變,而且是根本上的變革。引起這樣變動的,正是汽車發展百年以來最大的動力革新,也是因為氣候變遷,加上各國持續加嚴車輛排放標準,並訂立傳統內燃機動力的退場時間點,迫使汽車產業轉向的電動化浪潮。雖然,並不是馬上就會產生改變,但根據部分國家所訂立的時間表,汽車產業在 10 年內就會完全轉型。這也代表著,汽車產業耗費超過百年所發展的內燃機動力,無論是自然進氣、渦輪增壓,或者是油電複合,將不再居於主流位置,被迫從汽車市場退下。
也就是說,過去為汽車產業豎起高牆的核心技術,在電動車浪潮的席捲之下,很快地就會如同柏林圍牆一般,就算因為冷戰東、西方對峙而豎立多年,卻因為政治變革的風潮而迅速倒塌。內燃機動力技術高牆,很快就會因為各國政府加嚴排放標準,甚至是制定內燃機動力車款退場時間表,而在汽車產業中失去主導地位,也為原先難以切入的汽車產業製造破口,更把傳統的汽車廠牌的優勢洗去,讓傳統汽車強權與其他有意切入汽車產業的「新創品牌」站在相同的起跑線。
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各方來說,都屬於重新起跑的電動車技術。換言之,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將會從原先偏向機械相關,快速地轉向與電動馬達、電池,還有電控技術等相關的電子、電機以及資訊等領域。同時,由於捨棄過往設計與結構都較為複雜的內燃機引擎與相關的傳動結構,未來汽車在動力與傳動系統的結構都更為簡單,相較於傳統的內燃機動力汽車,電動車的結構、設計都更為簡單且自由,更降低了進軍汽車製造領域的門檻。
同時,由於汽車的核心技術轉向,所需的人才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更讓電子與資訊產業嗅得切入汽車產業的機會。而且,目前也已經有直接跳過內燃機汽車,旗下僅有不同級距與設定電動車產品的「新創」汽車品牌 Tesla 寫下成功範例,證明了想投入汽車產業,在這汽車產業的轉型時間點上,並不一定要依循過往發展內燃機動力的老路,而是可以直接鎖定未來的電動車市場,並以電子業的思維,快速地獲得消費者青睞。
台灣籌組電動車國家隊的契機
在 Tesla 走在前頭寫下成功案例,同時,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從機械相關轉移到電子、電機相關,甚至未來自動駕駛系統普及後,娛樂系統也將成為汽車展重心的背景之下,過去一直難以切入汽車產業核心供應鏈,甚至是發展自有品牌的台灣,終於有了與歐美強權平起平坐,甚至迎頭趕上的契機。以電動車所需的電動馬達而言,台灣從上游的原料生產,到中游的馬達設計與下游的馬達製造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鍊。更有廠商投入被視為未來主流的固態電池研發,甚至也有廠商投入進行電動車動力系統的研發,開發車輛產品電動化的解決方案。而且,與電動車相關的電動機械產業,目前也是台灣的兆元產業之一,同時也已在台灣具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以說是早已具有發展電動車的基礎。
而且,受到智慧型手機等移動裝置的普及,加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逐步導入,甚至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另一個焦點。車不再只是從 A 點至 B 點的移動工具,也不再只是單純享受駕駛樂趣或者舒適度的空間。自動駕駛系統所需的鏡頭、感測器,還有相關的處理器等,甚至是填補移動過程中的娛樂系統等,正是目前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的專長所在,包括光電、半導體、面板等,都是台灣的優勢產業。尤其是習慣於產品週期短,對於市場有高度敏銳度,而且應變快速的台灣電子產業,更能在未來自動駕駛普及後,乘車娛樂更為重要的汽車市場中,佔有相當的優勢。
只可惜,雖然台灣一直有品牌亟欲切入汽車產業,甚至期望發展 MIT 自有汽車品牌,但一直缺乏能夠強而有力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或者聯繫台灣優勢產業的關鍵之手。如果,在這個發展契機中,能夠如同韓國扶植 Hyundai 集團,或者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方式,甚至是武漢肺炎期間,「口罩國家隊」的模式,由政府喊聲,整合相關的產業鏈相關,或許就是台灣在未來汽車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機會。
特別感謝:
傑夫的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