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愛割韭菜,台灣新車價才是真正的割韭菜?

都說中國愛割韭菜,台灣新車價才是真正的割韭菜?

先不管發展汽車工業多年的日本與韓國,和台灣差不多同時期開始發展汽車工業的中國,車價也明顯比台灣低了許多。這就很難讓人不去思考,中間差價到底跑哪兒去了?

市場規模扮演決定因素

其實中國與台灣車價會有差距這件事情,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稍微接觸過經濟學的讀者朋友應該都知道「規模經濟」,在個體經濟學裡面指的是擴大生產規模使得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也就是成本會因為產量提高而降低,生產10萬輛車與 100 萬輛車相比,前者每輛車的製造成本肯定會高於後者。中國擁有 14 億人口,擁有極為龐大的內需市場,2022 年共賣出超過 2,686 萬輛新車,領先第 名的美國將近一倍,把排名第 到第 名各國新車銷售量加在一起,才能與中國打平。

中國新車銷售數超過台灣 60 倍以上,規模經濟影響汽車製造成本甚鉅。
中國新車銷售數超過台灣 60 倍以上,規模經濟影響汽車製造成本甚鉅。

台灣呢?2021 年與 2022 年都維持不錯的表現,雖然受到晶片短缺衝擊,但仍舊能交出 40 萬輛以上的成績。2,600 萬輛對比 40 萬輛,中國與台灣規模經濟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因此中國汽車製造成本會明顯低於台灣,這點多數人應該不會有意見。

稅金進一步拉開差距

不僅如此,龐大市場帶來的周邊廠商吸納能力也很驚人,國際汽車零配件大廠幾乎都在中國有工廠,車廠採購零件時不僅可以節省運費,還能少付一筆關稅。台灣國產車雖然是在地生產,但大部分零件仍仰賴進口,跨國運費肯定比國內運輸昂貴,進口關稅同樣也會讓成本增加,並且進一步放大因為規模經濟而產生的成本差異。

在稅金影響下,即使是進口新車兩岸也多有價差。
在稅金影響下,即使是進口新車兩岸也多有價差。

而且中國和台灣在課稅比例上也有不小落差,中國汽車零件關稅在 2018 年的時候降到 6%,增值稅則為 13%;台灣汽車零件進口關稅依照零件品項不同,從 10% 到 17.5% 不等;排氣量 2,000 c.c. 以下課徵貨物稅 25%,以上為 30%。這也是造成兩岸車價有明顯高低的重要原因。

舉例來說,Toyota RAV4 中國指導價起跳人民幣 17.58 萬元,折合新台幣約 77.9 萬元,台灣則要 101 萬元起跳;甫回歸台灣市場的 MG,旗下 HS1.5T 車型中國指導價人民幣 11.98 萬元起,折合新台幣約 53 萬元,台灣售價 89.9 萬元。當然,這還沒有考慮配備差異,但即便開出相同規格,也還是可以肯定中國新車售價會更加便宜。

比較台灣和中國都有的車型,中國市場幾乎一面倒的便宜。
比較台灣和中國都有的車型,中國市場幾乎一面倒的便宜。

前面討論的都還是當地生產的「國產車」,進口車無論中國還是台灣,都是整車課稅,但中國整車進口關稅為 15%,台灣則是 17.5%;中國增值稅 13%,台灣貨物稅 25% 或 30%。再加上量大好議價,因此即便是進口車,在中國市場同樣會賣得比台灣便宜。

其實光看車價並不公平

從車價來看,在台灣買車的確有點像盤子,配備不見得比其他國家多,售價卻肯定比許多國家高出一截。所以台灣消費者只能無奈接受?還是要大聲疾呼政府減稅?這邊必須要強調一點,稅制的調整與課徵,不是單純和周邊國家比較來的,還要衡量國家整體財務狀況與產業計畫。 

台灣在整車與零配件進口的關稅的確不低,可是反過來說,購買新車時的額外成本就少很多。不選牌照號碼的話,只需繳交 1,250 元的規費、強制險,以及該年度的牌照稅和燃料費,排氣量 3.0 升以下的新車花個 1~2 萬元就可以搞定。接下來只要每年繳交牌照稅與燃料費,就能夠在遵守法規的前提下輕鬆用車。

 

台灣車價的確比較高,但納入購車與持有成本考量後,實際上用車成本並沒有想像中差那麼多。
台灣車價的確比較高,但納入購車與持有成本考量後,實際上用車成本並沒有想像中差那麼多。

反觀中國新車便宜,可是除了領牌費,還有 10% 的購置稅與 5% 的保險費,更別提北上深廣等大城市每年都會控制新車領牌數量,想買車你得先有逆天運氣才能抽到資格。如果去其他沒有限制或限制寬鬆的城市購車領牌,進城則會受到諸多限制,相當不方便。這些都屬於購車用車的額外成本,並不是汽車便宜就能夠快樂享受開車、換車的樂趣,你得先有那個「命」與「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