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款 Mercedes-Benz A / B-Class 試駕|飆破 180 萬售價的背後含義,就只有貴嗎?

小改款 Mercedes-Benz A / B-Class 試駕|飆破 180 萬售價的背後含義,就只有貴嗎?

不管如何,產品會有什麼樣的未來,終究是市場供需法則所決定的,是直接將壽命終結、亦或是轉為純電架構而發展,Mercedes-Benz 顯然想要在這電氣化的過渡期好好思考。而這次國內分公司所導入的 MFA 前驅底盤家族,比照改款前的陣容,包含 A Hatchback 五門掀背,A Sedan 傳統三廂式房車、以及強調機能性的 B-Class,不過,撇除隸屬於 Mercedes-AMG 旗下的 35 / 45S,分公司選擇將這三款車型均採用 180 單一規格設定,售價分別為 181 萬、183 萬以及 177 萬,價格相較於前代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漲幅。

A-Sedan 車尾設計顯然係以三廂式的房車設計來呈現。
A-Sedan 車尾設計顯然係以三廂式的房車設計來呈現。
AMG-Line 統一搭載 18 吋圈胎配置。
AMG-Line 統一搭載 18 吋圈胎配置。

既定框架下的改變

歸因於品牌目前花了相當龐大的資金在電動車產品的研發與廠區的重整,一如其他同級對手般,Mercedes-Benz 在接下來幾年的內燃機陣容,無論是哪一種級距,你都很難再看到以往汽車工業發展態勢下的激進改變,更何況本次 A / B-Class 僅屬小改階段,故你得要從一些細節處,例如保桿線條、水箱護罩的用料等等來看出差異,以我個人來說,我認為最能看出本世代設計改變最明顯之處,在於燈組,無論是哪一款車,頭燈與尾燈在外觀上變得圓潤,內部的 LED 導光條設計也與目前邁入新世代的產品如 GLC、C-Class 等如出一徹,但很可惜的是,較高階的多光束 LED 頭燈,並沒有放入本次發表的標配名單內,消費者需要額外加價選配。

因歸屬小改款,內裝整體數位化的程度比照改款前,但還是有一些配備上的增列與調整。
因歸屬小改款,內裝整體數位化的程度比照改款前,但還是有一些配備上的增列與調整。

內裝則同樣在既定框架上做出了對應改變,諸如方向盤換上的新世代式樣,中控台置物空間也因為觸控模組的去除而變得更有餘裕,而雙 10.25 吋數位儀錶雖然整體輪廓與改款前相仿,但換上了與 GLC 相同的 MBUX 2.0 韌體介面,將無線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 列為標配,顯示方式也有了些微改變,當然,使用者也可依據自身需求來切換介面樣式,且根據當下的駕駛模式切換而有所不同。

置物機能的座椅傾倒機制,三款車都一樣。
置物機能的座椅傾倒機制,三款車都一樣。

較讓我個人印象深刻的應是 AMG-Line 套件下所供應的 ARTICO / MICROCUT 跑車型座椅,不僅坐起來舒適,支撐性也足夠,若要以較激烈的方式來操駕車輛,座椅仍能夠牢牢地給予包覆。當然,B-Class 所強調的機能性,也有反應在廂式車體所構成的後座空間上,雖然膝部空間有限,但頭部的寬敞性,還是比 A-Class 好得多,足以產出不同的產品受眾。

48V 輕油電加入

在動力方面,180 族系與改款前一樣,皆配置 1.3 升直列四缸我輪增壓引擎,甚至出力都是相同的 136 hp / 230 Nm,但或是受法規所迫,加入了 48V MHEV 複合動力系統,雖然在帳面上多了 14 hp 馬力,但我個人更有感的,是引擎自動啓閉的過程終於跟上目前的主流敵手,具有順滑、高質感的感受,我認為這才是一輛高級車該有的表現,而邁入小改款的 MFA 陣容,確實都有達到這點。

在正常的用路環境中,1.3 動力的推進力道已屬足夠,但若將場景轉換為山路,就稍嫌不足了。
在正常的用路環境中,1.3 動力的推進力道已屬足夠,但若將場景轉換為山路,就稍嫌不足了。

而以這般動力輸出,要對應重量偏輕的 MFA 陣列還是相對輕鬆無虞,屏除動力需求低的都會環境不說,縱使在高速公路上的再提速,就算是最重的 B-Class 也依舊如此;不過,一旦將場景轉換成山路,出彎至前往下一個彎頂點前的加速力道,就稍顯不夠了,而以這般狀況而言,自然就得要 A 35 或 45S 才能解決了,只是你所要付出的,是超過 260 萬的代價。

直達 180 萬門檻或成必經之痛

若單以 MFA 始祖 A-Class 來說,光是最入門且單一的 A180 設定,就一舉衝破了 180 萬大關,這背後的含義,或許就如同我在先前每一次試駕現世代各式新車時所提及的排放法規有關。目前,歐盟排放法規的各式條例、規定都明顯是要車廠盡可能降低內燃機所造成的碳排,甚至已經嚴苛到等同於逼迫其盡快踏入純電世代。

但全球市場的用車文化並非都與歐洲市場採取相同節奏,內燃機在短期內仍會是主流,車廠根本不能單靠電動車的銷售來創造規模經濟,達到盈利;現階段,他們唯一的做法,便是設法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研發更高效能的內燃機總成,並且注入 MHEV、PHEV 等複合式科技來降低排放,但這會間接導致產品的終端售價變得昂貴,這般現象並不只出現在 Mercedes-Benz,而是連同其他敵手都有相近的問題。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突破 180 萬門檻的入門型產品,價格確實高昂,但若用另外一個方式思考,小改款後的 MFA 陣容也給出了不少牛肉,諸如直達 LV2 的半自動駕駛輔助科技、與老大哥們相去不遠的舒適科技,再加上台灣市場永遠難以攻破的三芒星品牌力,都讓這個 180 萬有著相對合理的解釋。若以更激進的態度而論,或許這次是 MFA 底盤陣列的最後一次改款工程,接下來品牌所要面臨的,便是如同前述,到底是要直接終結產品,亦或是轉化為電動車來續命?這也只有時間才能給予答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