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義格!Alfa Romeo Stelvio 更肩負承先啟後大任
而在分析之前,歡迎大家可以看先前我們針對貿易商引進的Alfa Romeo Stelvio試駕影片
空窗的18年,為何能一返台灣就奪得如此高聲浪?主角其實除了Alfa Romeo以外,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操盤舵手:尚騰汽車集團。自尚騰汽車集團開始主導Stellantis汽車集團在台運作後,不僅針對Citroen與Peugeot新導入車款開出了極具競爭力的售價,也直接反映在出色的銷售能量上。讓人不盡開始想像,如此運籌帷幄的能力,對於過去總叫好不叫座的Alfa Romeo品牌,是否也有機會玩出新花樣、造就新高峰?
但就算尚騰汽車集團深諳台灣市場規則與行銷稍作,但Alfa Romeo近年來新車研發能量相對匱乏,且以休旅車款為主,要如何讓過去的愛快迷重溫舊夢?又要讓新世代、未曾接觸過此品牌的消費者過受到特有的義式風情?首波引進車單自然重要,而尚騰汽車集團所開出的Stelvio與Giulia菜單,應該是權衡下的最佳結果。
一定有許多資深車迷質疑,Stelvio與Giulia都是當前已屆齡10歲的「資深新車」,作為重返台灣車壇主袖未免有點太牽強,但其實選擇這兩款車型,因其產品週期,對於總代理而言較易有談判籌碼,對於一向善於制價的尚騰汽車集團絕對更有操作空間。
其次,此兩款車型仍舊採用品牌旗下為人稱道的縱置後驅的Giorgio底盤平台,相對於品牌旗下新世代與集團其他品牌共用底盤的休旅車款而言,更能精準詮釋Alfa Romeo所堅持的義式駕馭樂趣。至於較為傳統的內裝佈局是否可讓年輕人買單?其實這原本就不在尚騰汽車集團一開始鎖定的目標,畢竟相隔18年就要讓年輕人直接擁抱這相對「陌生」的品牌難度太高,不如先讓死忠粉絲炒熱市場話題,讓年輕人開始有了討論的意願,接下來,才會是未來Alfa Romeo新世代車款要努力的任務。
分析完了市場操作,回歸此次試駕主題,身為Giulia車型的休旅分身,Stelvio在外形上依舊展現標準的愛快風格, 在經典的Scudetto盾型V字型蛇紋水箱護罩帶領下,全車幾乎找不到一絲直挺線條,以大量圓滑鈑件與曲線打造出性感的氛圍,且試駕的高規Intensa版本又較基礎的Sprint版本用上了大一碼的20吋琉金輪圈,搭配上黑色高光澤窗框,以及Stelvio車系標配的雙邊單出排氣尾管,那性能氣勢不論動靜皆屬威武,就算對比同底盤基礎的Maserati Grecale,Stelvio也可處於不敗之地,甚至獨特性更勝一籌。
坐進車內,以當前造車科技或趨勢而論,Stelvio似乎顯得捉襟見肘,但要論風格或是質感則絕可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是那久違的潛望鏡式儀表板造型、質感出色的鋁合金固定式換擋撥片,還是在中控台、車門板與扶手處可見的真皮包覆,還有雙前座電動座椅的出色包覆,都展現對於「駕馭本質」尊重的造車精神。值得一提的是,Intensa版本又針對方向盤、頭枕針織徽飾與中央扶手刺繡上多做文章,就像義式精品對於皮革手工製作的頂級工匠手法,絕對不會因爲數位科技時代的洪流而被忽略或埋沒。
當然,在當前車輛習慣的大螢幕或整合式中控台的設計趨勢影響下,中控台那只8.8吋觸控車機是需要時間適應的,特別是中文僅有簡體字體的顯示下,或多或少影響了操作的判讀與流暢性,但對於車輛其他的實體按鍵或撥桿的操作,不僅無需時間適應,更想讓人大聲疾呼:「新車設計師們,把實體介面保留給我們吧!」
對比1A2B三大德系對手,Stelvio不僅有志一同的皆為2.0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基礎,但身為同級唯一採用無48V輕油電輔助的引擎本體,卻可發揮出最強大的280hp馬力水平,40.8kgm峰值扭力也屬同級之冠,銜接八速手自排變速系統,這動力輸出在中高速區域確實更為渾厚,但低速並未有電力推動輔助,那輕快感確實稍微失色,但這僅為起步加速的差異性,若要論整體加速曲線,Stelvio還是挺有優勢,畢竟原廠顯示僅需5.7秒的成績,相較於對手都要7秒台以上的表現,Stelvio的動力優勢不言而喻。
除了動力表現,操控身手更是讓愛快迷魂縈夢牽的品牌調性。Stelvio立基的Giorgio底盤平台,採用大量鋁合金材質打造的前麥花臣後多連桿懸吊幾何,並運用碳纖維打造傳動軸,讓其單件重量僅有7公斤,加上縱置引擎的特性,與Q4四驅系統的配置,造就了50:50的前後配重,就像天生筋骨過人的運動員,有著極佳的天賦。
不僅如此,Stelvio Intensa版本又配置了SDC電子式主動懸吊,與CDC底盤主控系統,可依照DNA Pro駕駛模式的切換,在d、n、a意即動態、中性與節能三種個性中調整,針對懸吊軟硬、轉向手感、扭力分配等做出調整。在一般路況下,會以後驅為主要驅動模式,而當遇到激烈操駕或是抓地力不均時,方會將扭力往前軸送。實際操控過程中,你會發現縱使在d模式下,轉向手感不若腦海中強調性能的車款來得重手,但輕手並不代表操控不佳,取而代之的是相當精準且敏感的前輪轉向特性。此外,懸吊特性也與強調硬派的德系對手不同,Q感十足的設定在彎中雖然不免俗的產生車身側傾,但卻不會是讓人頭皮發麻的軟腳,而是線性的壓縮後支撐著,並在方向盤回正後迅速將車身扶正,減少多餘晃動。
就是此般地底盤功力,讓人不禁想要一再試探其底盤極限,但往往先舉雙手投降的都是腳下的四只輪胎,不過發出抗議慘叫之餘,車身依舊保持不俗的循跡性,讓人放心的完成一次次的彎道挑戰任務。
當然,縱使如Alfa Romeo之流,仍無法抵抗休旅車先天的長懸吊行程、高車身重心等物理慣性,但透過得宜的設定與調校,將車身的「可控性」提升到更佳水平,減少駕駛因為掌控「休旅車」而需要自行調適的操控習慣。也就是駕馭Stelvio時,還是可以盡可能維持過往駕駛低重心房車的調性,如此的功力,應該就是最適宜的形容與肯定。
但別忘了,Stelvio依舊是一輛定位為乘載全家的休旅車款,這時採用縱置引擎配置的基礎,就成為壓縮空間的設定了。以其4686mm的車長、2818mm的軸距,打開後車門前應該會有不錯的空間預期,但很明顯的那甚至比某些CUV還失色的後座空間,成為了Stelvio的致命傷,但好在還有525~1600公升的後廂容積,對於詮釋一台休旅車該有的機能而言,至少Stelvio在裝載物品時不顯失職。
從品牌所代表的駕馭樂趣而言,Stelvio的表現確實有著高分成績,且濃厚的品牌美學基因,也能完全傳達獨特的義式血統,雖然以當前車輛設計討論,座艙內的科技配備略顯過時、後座空間表現不佳等可說是Stelvio的缺點,但對於久違此品牌多時的車迷朋友而言,這些應該都不是讓其卻步的難關。
而真正的難關,則會是在Giulia與Stelvio之後,也就是以宣告要於2026年引進的Junior,甚至是未來或許也有機會登台的Tonale。立基於集團資源,Junior可說是Peugeot 2008的義大利同胞,要如何在2008已相當出色的設計與操控表現上走出自己的路?還要能祭出符合非死忠粉絲消費者的期待價格?在Giulia與Stelvio之後,Alfa Romeo在台灣的發展,其實才正要展開。